《人民教育》专访于漪老师:“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财富,校长是培养教师的第一责任人”(五) |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⑧
民小编说
教师首先要有爱,关键是教师的深度觉醒。针对困扰不少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,于漪老师也有自己的看法。
在接受《人民教育》的采访时,她不仅强调了职前职后教育的重要性,更对教师培养和教师自我成长提出了建议。她说,我们要培养顶天立地的人,首先自己应该努力成为大写的人。
编者按
11月22日,初冬的上海。《人民教育》记者来到于漪老师家中,就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关心的一些话题,请教这位中国基础教育界德高望重的“先生”。教育是科学,教育是艺术,教育更是事业,于漪老师“一辈子”为此孜孜以求。她却自谦,“一辈子做教师,一辈子学做教师”。
虽年近九旬,但于漪老师一直关心时代的发展变化,关切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。她对于当下教育的思考理解睿智而深邃,对于当下教育问题的分析、认识直抵本质,洞若观火。3个小时的访谈,于漪老师思路清晰流畅,精神头儿也很好,我们则仿佛沐浴在融融的初冬暖阳里。
因采访内容较长,我们将与于老师的对话分成五篇发出,以飨读者。以下是最后一篇:《“教师是学校的‘四梁八柱’,校长最大的本事就是培养好教师”》。
《人民教育》:现在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比较普遍,不少教师对工作谈不上不负责任,但很难说“热爱”。您从事教师培养工作很多年,您也常说教师首先要有爱,关键是教师的深度觉醒。您认为,当下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什么?怎么能让教师们深度觉醒,真正“热爱”教育工作?
于漪:中国的教师队伍质量提升为什么难?体量大了,队伍就会纷繁复杂。总的来看,教师职前职后特别是职后教育,从思想上的重视到体制上的完善,再到目标的追寻,我们有很大的进展。
像我们那个年代,没有什么职后教育。以前教研队伍也没有这么庞大,全市一个学科一般只有一两个教研员。我们是自然生长。学校重视培养青年教师,我们就自己去发展。培养的方式就是让你去锻炼,做班主任,上课。现在教师体量很大,有地域的复杂性,学段的复杂性,新时代要求的复杂性,因此我们需要建构职后教育体系,提升空间很大。
职前教育去掉中师教育很可惜。当时中师选拔人,第一就是看思想,要“热爱儿童”。这是最最重要的一点。在此基础上,他们可以慢慢增长知识、提高学历。
职前教育的确有一些不足,恐怕还不只是课程实施方面。师范院校职前教育难在两个方面,一个是课程本身、学科本身,一个是专业教育。从学科专业知识来讲,师范院校比不上综合性大学,因为在相当程度上要学教育专业。
所以,职前教育有两个问题,一个是你的学科教育与教育专业教育二者怎么和谐发展,一定要面向基础教育;另一个是专业思想问题,专业思想教育的重要性不是听一个教育学报告就有专业思想了。一定要从世界视野、中国特色、中国土壤上认识中国教育的重要性。如果专业教育缺少了本土的土壤和新时代的路径,我们讲的“教育”就是一些枯燥的概念,缺少鲜活、生动的东西,那是不能感动人的。在这个方面是要下大功夫的。
你想,这么大的教育体量,怎么会没有一些经验教训呢?因此,高校眼睛要向下,既然要为基础教育服务,就不能高高在上,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。因为教育,它的根是在中国,一定要培育自己的根,而外部的东西只能是用来借鉴的。你说芬兰教育好,你做得到吗?芬兰就几百万人口,中国仅上海就两三千万人口。20世纪六七十年代,芬兰的小学教师全部研究生毕业,我们能做到吗?说话要站在地上说话,而不是站在空中说话。有些专家讲的一些话教师为什么不听?教师不反驳你,实际上心里有数。
我们的职前教育可以大有作为,要有真正的雄心壮志,要创中国的教育学。中国的师范教育从来都有光荣传统。中国的师范教育培养了多少革命者,我们的先进分子有很多是来自师范教育。我们的教师队伍整体上是有责任感的,其中有不少优秀分子。
现在教师的自我发展、精神成长的空间和时间太少了。教师要跟学生一起精神成长。教育不是一次完成,学历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;你学历水平可能很高,不等于在岗位上很胜任,因为教育属于实践范畴。你要认识那么多的学生,既要进行班级教学,又要因材施教;不仅是科学,而且是艺术。
我觉得现在对教师统得太多。好处是保证了质量的基本稳定,弊病是优秀教师、卓越教师很难受。因为学生要讲个性发展,对教师也是一样的。教师从事教育,一些基本规则要做到,但是你要允许教师的特长、个性充分发展。我们教师的时间和空间是很逼仄的,都是一样的、统一的要求。有的学校甚至布置给学生的作业,要求教师先全部做。这简直是开玩笑,对教师缺乏基本的尊重。为了“求分”,假期给学生布置的作业,教师先要全部做好,只追求“分”而没有“人”了,这是不可以的。
教师为人师表,是有尊严的。有的时候要提高一个人的积极性非常难,但往往在无意间很细小的一些做法就伤害了自尊心。有人就会说,“我就是一个工具供你们使用,我不要发展了”。所以做校长特别要有人文关怀,就是这个道理。因为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财富,校长是培养教师的第一责任人。市里、区里都有教师培训,这没有问题,但这些培训共性比较多,而教师的培养和成长有一个把个性与具体工作联系起来的问题。
我做师范学校校长时,学校是中上的,生源也是中上的,教师也是中上的。我只管培养教师,其他我都放权。我一天到晚听课,我不看分数。要教出学生真本领,就得听教师的课。我听课不是说给你打几分,我目的很明确,是培养人。培养和使用都需要,但我培养超过使用,培养你有真本领。你的教育理念正确,你的教育本领强,孩子就受用。我听课,要看教师这个课好在哪里,为什么好;有哪些缺点和不足,你为什么会有这个不足,要把它提高到理论高度;你可以怎么改进,要讲出一二三。因此,听课和评课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的结合,是以活的学科教育学来培养教师成长。很多教师对我说:“于老师,我怕您来听课,又盼您来听课。您听一节课,我就成长一步。” 我不是特别优秀的人,但我会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来培养。
学校语文组连我在内先后7位被评为特级教师。其中一位是唯一的书法特级教师。他语文教学水平一般,但他的硬笔书法很好,他的毛笔字不及硬笔。我对他说,你要走一条硬笔书法教育的道路。几十年坚持,他已成为书法家,教的学生也都写了一手端正、美观的字。有的教师普通话特别好,我就建议他在这个方面发展;有的审美特别好,就建议他从美育的角度来教语文。
培养教师也要因材施教。校长培养不出好教师,一大堆的桂冠、荣誉有什么用?教师是学校的四梁八柱啊,校长最大的本事就是培养好教师。教师培养好了,学生的素质就好。
提高教师质量,物质待遇也需要不断提高。
教师队伍的培养,我觉得有主客观两个方面。主观方面是教师本身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环境里需要有定力,所以我说“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高尚”。因为你要培养学生做人,你自己首先要做人。我们要培养顶天立地的人,首先自己应该努力成为大写的人。“大”是什么意思?张开双手,拥抱世界,心中不能只有自己。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多么可怕!
梁启超先生说:“人生于天地之间,各有责任。知责任者,大丈夫之始也;行责任者,大丈夫之终也;自放弃其责任,则是自放弃其所以为人之具也。”中国文化是“君子之学”,要培养大丈夫。教师不仅要知道自己的责任,而且要行自己的责任。你是在孩子心中撒播阳光雨露,撒播知识的种子,因此“行责任者,大丈夫之终也”,你一辈子要这样做。什么叫高尚?心中有别人就是高尚,而不是一大堆什么概念。教师就是要有这种宽广的胸怀。
从教师自身来讲,还要有一个“自我修为”,一定要和学生一起成长,因为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。罗曼·罗兰说:“生命赋予了人一种责任,就是精神的成长。”精神的成长是人的生命的一种责任,要把个人的生命与我们国家、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。不仅是教师,我想各行各业都是如此,但是教师更直接,因为教师要育人。
客观方面,不要把我们队伍里的负面东西无限扩大。人是有各种各样层次的,要多一点社会关怀,多一点人文关怀。教师也是有七情六欲的人,他们也生活在这个社会中,他们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。
教师自己要有一种文化判断力,还要引领学生发展。现在很大程度上学校教育是在跟着社会的舆论、家庭的期望走。存在的不等于是合理的,社会舆论、家庭期待并不全是正确的,一定要择善而从,符合教育规律,我们要有定力做好。
教育必须是把大量正确的东西给孩子,所以我希望教师要有一点自主权。教师没有自主权,就会觉得“我是被动的工具”,这个很糟糕。
现在的教师缺乏两样东西,一是独立思考,二是学科知识,本领不扎实,都是“一课一练”培养出来的。基础教育与科学研究不是一回事,基础教育是整体的,不是分支的,它更重要的是“基础”,基础是要整体构架的,我们的教师最缺少对自己所教学科知识的整体构架,这样他们就兜不转。
还有一点,就是花里胡哨的太多了。我始终认为,中国教育要有自己的主心骨。现在是以引进某一个“花头”为荣。今天一个“花头”,明天又一个“花头”,这是不行的,基础教育不是这么一个搞法。
一次,我到一所幼儿园,是一个大公司开办的,收费很高,全部引进加拿大的教学体系,叫什么“教学做合一”。我问园长,你知道我们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教育家早就讲过“教学做合一”吗?她说“不知道”,她连陶行知都不知道。对这所幼儿园的教师和孩子来说,加拿大就是“神明”。我不是说拒绝学外国,而是要知道,基础教育是给中国人打基础的,一定要有中国的根、民族精神的根和爱国主义的魂,这个根和魂才是最重要的,然后你再考虑装点各种各样的枝节,再考虑一些具体教学方法拿来为我所用。
我们的家庭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做人教育的缺失。本来家庭教育最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做人的习惯、做人的良心、做人的行为,现在没有了。现在要的是分数,是要提前学习。我们的教育重一块、轻一块,不完整,因此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,因为我们没有完整地按照教育方针做教育,这里面有多少“七折八扣”。
过去的教师做班主任,内心真的这么想:书记校长这么看重我,感觉光荣得不得了。现在教师不愿意做班主任,“我这么累,要你这点钱干什么?”我觉得真的需要大力宣传,让我们的教师有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子,学习到中国人这些好的东西。当然,西方文化中对我们有价值的,我们也要学习。世界上任何一种教育思想,都是特定时代背景和条件下产生的,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。简单“移植”,把别人的东西当作我们自己的,“我”自己就没有了。所以,希望中国教师多一点文化的氛围和气度。
一个人能不能气象万千,归根到底取决于思想的高度、情怀的广度以及文化的积淀。所谓理想,就是“心里有一盏明灯”。你没有理想,心里明灯都没有,你怎么做得好教育。我是中国人,我就讲中国的教育在世界上要有发言权,一定要有这个气度。思想一定要有“高度”,要有宽广的情怀,要把所有的教师、所有的学生都包容在里面。你一定要有“文化积淀”,你要有中国文化的根,然后世界文化中好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,这样你的工作才能气象万千,就能真正“培养人”。
文章来源 | 《人民教育》杂志2018年第24期,原标题为《办教育要明晰“根在哪里,走向何方”——访于漪老师》
作 者 | 本刊记者余慧娟、任国平
微信编辑 | 魏梦瑶
推荐阅读
《人民教育》专访于漪老师:“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并不矛盾”(四) |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⑦
《人民教育》专访于漪老师:“中国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‘中国心’的现代文明人”(三) |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⑥
《人民教育》专访于漪老师:“教育就是要彰显人内心的美德”(二) |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⑤
《人民教育》专访于漪老师:办教育要明晰“根在哪里,走向何方”(一) |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④